使用者故事對照 讀後感#1 - 寫使用者故事的目的?


最近在讀的一本好書「使用者故事對照」,作者是Jeff Patton,很推薦給初學敏捷的人士。
自從接觸敏捷開發之後,對於如何撰寫使用者故事,一直感到困惑。
在書中對這方面有許多的討論,能帶領讀者在這個議題上有更深入的見解。

書裡有提到幾個重要的觀念,首先要從「寫使用者故事的目的為何」來思考。
在PO(Product Owner)、專案經理或對產品有想法的人寫下使用者故事時,希望紀錄下來的是當下的想法,
並且透過想法的搜集,去整理產品的整體圖像(Big Picture),所以,我們可以說:
「使用者故事是探索想法,整理思緒的媒介」

在探索使用者故事的寬度後,人們也要收斂使用者故事,將其相似的Feature歸類。
接下來,人們會討論逐項的使用者故事內容,
會議中的人們有不同角色,會產生故事內容相異的理解及提出各自關注的功能內容。
因此,「運用使用者事故目的是為了達成共識」

這些共識會在人們的討論中被具體帶出來,並且成為共同的理解。
討論使用者故事會在製作詳盡文件之前執行,有效避免製作文件後又不停修改的浪費。
在這裡可以看出來,「採用使用者故事的目標,不是為了寫出更好的使用者故事」
不用太在意使用者故事寫得好不好,後續的討論得出共識,才是真正的目的!

不過,寫出適切地使用者故事,能增進大家討論的效率。
從使用者故事被Kent Beck提出之後,當時沒有既定的樣版格式,
後來Connextra公司大規模推行後,發展出了故事模版,也就是如下常見的格式。
As a [type of user]
I want to [do something]
So that I can [get some benefit]
這樣簡單的句型,可以促使人們思考需求的對象是誰、要做什麼與為什麼要做,接著開啟彼此的對話。

總結:專注在如何運用使用者故事,你就能寫出更棒的使用者故事!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